24小时咨询热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海民族大学 > 新闻中心 > 详细

在线选课

基本信息

培训方向

*已开启信息加密保护,请放心填写! *请保持电话通畅,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在线咨询

青海民族大学2023年十大亮点工作

点击数:94 时间:2024-01-16 12:13 来源:青海民族大学

一、主题教育成效显著落实省委“三大载体”,打造原原本本学、分片联系学、辅导研讨学、逐级跟进学、实践拓展学的“五学”模式。围绕重点领域19项调研课题建立校院两级调研工作机制,形成调研报告72份并建立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高标准完成4个方面15项具体措施的检视整改任务。选派优秀专家学者20余人次赴省内单位开展辅导讲座。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开展思想大讨论,我校专家学者撰写的理论文章在中国教育报、青海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取得良好社会反响。相关经验做法在省委第七巡回指导组联系指导单位内进行观摩推广。通过主题教育和党的建设,完善了学校推进重难点工作的思路举措,强化了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推动形成了狠抓落实、风清气正的新气象。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陈刚书记、吴晓军省长同时来校,陈刚书记2次到校专题调研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国家民委主任潘岳来青调研时听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汇报并给予充分肯定。制定工作计划推动“五项工程”“十件大事”,扎实推进典范单位建设。持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成立中国语言文学学部,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修课和10门“四个共同”思政选修课。成功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普通话推广工作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学校在2022年度全省统战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三、治理体系建设系统推进。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及学校实际制定修订《中共青海民族大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青海民族大学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青海民族大学章程》等120余项制度文件,健全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运行的长效工作机制。全力推动以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简化优化经费审批流程,下放科研项目审批权,切实扩大学院财务管理自主权。加强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机制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监督”的治理体系。

四、学科建设布局优化。获批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学、化学4个学科获批省级Ι类重点学科;完成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旅游管理4个学位授权点专项核验工作,均全票合格通过。备案6个国家急需学科方向。立足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需要,制定《青海民族大学一流学科及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青海民族大学学科服务产业“四地”建设工作方案》,调整优化学科布局,进一步明确学校重点发展学科,凝练各学科重点研究方向,组建学科团队。优化学科空间布局,统筹各校区学院布局规划,有效改善学科环境。《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首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成为南大核心。

五、科学研究再上台阶。在项目总量压缩、全省获批总数减少的情况下,我校科研工作逆势上扬,全年获批科研经费共计4345.53万元,实现连续三年上三个千万元台阶的新跨越。其中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获批数占全省获批总数的比例从前两年的33%左右提升到46.2%,在全省高校和科研单位中排名第一;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直接经费从前两年的100万左右跃升到今年的471万元,获批项目数及经费总数均创历史新高;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31项,总数居全省首位。20项成果获得第二届青海省科学成果奖表彰,其中一等奖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37.5%,二等奖占50%。横向委托课题立项数量从2022年的9项跃升到今年的36项,经费总额从2022年的133.5万元跃升到今年的402.88万元。8篇资政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国家部委采纳,其中1篇资政报告获得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批示,1篇同时获陈刚书记、吴晓军省长肯定性批示,1篇被国家民委采纳。学校人文社科领域优势进一步巩固,自然科学领域取得较大突破。

六、育人成效不断提升。与天津大学联合申报的2项教学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申报民族学、生态修复学、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3个本科专业,10个专业(方向)暂缓招生,教育部专家组进校完成五个专业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现场考查并给予高度评价和认可。2023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2.83%,在全省高校中连续四年位居第一,学校被评为全省2022—2023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示范单位。有效落实“五育并举”要求,举办首届体育文化周活动,加强“一院一品”体育文化建设;成立劳动教育学院并制定劳动教育建设方案,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连续举办三届青海省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影响力日益提升。获批举办第一届青海省大学生生态文化与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创新创业获国家级奖项12项、省部级奖项30项;体育竞赛获得全国性一等奖13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6项;青海省赛事一等奖30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22项,并在青海省田径锦标赛上打破2项青海省记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首次破2000人。

七、人才引培成果丰硕。在第四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上签约人才项目11个。聘请康振生院士为我校青藏高原蕨麻产业研究院首席顾问专家,聘任著名人类学家王明珂教授为我校学科带头人,全职引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关丙胜教授和天津体育学院三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健教授。引进博士41名,新增31名在职培养博士,年内6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23人,学校教职工博士化率达到36.5%,较上年提升5.2%。

八、对口支援提档升级。杨志文副省长亲自带领相关人员,专程到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推动落实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工作。年内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2次来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来校,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3次来校推进对口支援工作,与支援合作等高校之间领导层面互访共30次153人次。成功召开2023年对口支援工作联席会议,高原体育与健康促进协同创新中心、青藏高原蕨麻产业研究院揭牌运行。厦门大学三位院士率队赴校指导学科建设。通过“夏季小学期”活动,邀请支援合作高校的专家学者汇聚我校,为全校师生带来多个主题近300场学术讲座及学科建设论坛。对口支援工作力度空前加大、领域不断拓宽、机制更加完善、水平显著提高。

九、开放办学持续扩大。成功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与埃及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签署校际合作备忘录或合作协议。年内共选派20批35人次专家学者赴外访问交流、执行访问学者项目等。区域国别研究院教师服务省委省政府出国访问,国外交流合作打开新局面。组织稿源在《孔子学院》期刊上通过“文化视窗”“汉语学习”和“当代中国”等栏目,用11个中外对照版文字的48篇文章,对青海的生态、环保、新能源、非遗、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在全球127个国家500多所孔子学院1000多家孔子课堂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介绍,讲好中国故事的青海篇章。孔子学院获批成为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单位。

十、条件保障落实有力。文实校区经济管理学院教学实验综合楼和民族文化传承教学实训综合楼项目,西昆校区附属中学室外供电围墙及大门项目,南山校区藏汉双语旅游高原环境与生态人才培养基地、工程技术研发教学综合楼、1号学生公寓、能源中心等7个项目完成施工内容,新建成建筑面积达66644.18平方米。总投资约1.29亿元的南山校区1号食堂建设项目、总图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新一轮全部食堂、超市招标入驻工作,学生上灶率达91.6%。科学编制2023年校内预算,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督促加快预算执行及资金支付,支付率达95.17%。获批“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图书馆藏的《山海经全图》《格古要论》《订讹杂考》三部珍贵古籍被收录到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亲自批准建设的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为赓续中华文明的“种子库”作出了民大贡献。

【干训网声明】网站有的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gzldyjy@yeah.net删除。
电话
400-6007-016
咨询
二维码
顶部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