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第一时间”工作机制 全面深化城市社区治理
一、背景与起因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温江区进入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宜业宜居宜游的新中心城区新阶段,居民群众对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的期盼十分迫切。然而,在改革开放大潮下,传统单位性组织原有的全能性行政功能逐步淡化、剥离,大量城市居民由体制内的单位人转变为体制外的社会人,众多农民进城就业,不以党组织建立为前提的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急速增长,这些体制外的人和组织都需要街道社区来托底管理和服务,街道社区传统熟人社会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当地“生人社会”发展需求。
近年来,尽管全区各个条线都在向街道社区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但缺乏全国统一实行的标准范式,条条之间多是各自为政,下沉事项、工作力量和平台整合不够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重复劳动、效率不高等现象客观存在;派驻的民政、卫计、劳保、流口等各类专干,工作职责、压力负荷、薪酬待遇、管理考核等各不相同,不可避免出现耗散效应;驻区单位、行业系统直接参与基层治理缺乏利益耦合,遇事主要靠感情、“刷脸面”,与街道社区互联互动“化学反应”不充分;特别是街道社区,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不仅承担着繁重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还面临着流动人口大大多于户籍人口的现实挑战,既缺乏能力、也缺乏精力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对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所忧了解掌握不及时、不全面,联系服务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功能弱化;社区居民五湖四海集聚而来,数年时间温江区人口就由40余万翻番到80余万,社区居民彼此之间粘性不足,主人翁意识日趋淡化,只要共享不要共建共治的倾向不断加剧,迫切需要打破传统架构、突破旧有模式,整合资源力量,提升联系服务群众效率,激发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温江区柳城街道航天路社区辖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拥有居民院落49个、商住楼盘5个、商业街区10条、专业市场1个,常住人口1.5万余人(户籍人口3700余人),居民小组14个,设社区党委1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16个,现有党员164人,“两委”成员8人,在全区城市社区中具有广泛代表性,在此探索运行新的治理模式具有较大范围的推广价值。因此,温江区率先在此启动“第一时间”工作机制试点。
二、做法与经过
(一)重构“大党建”组织架构,健全“第一时间”机制工作体系。一是横向整合多元主体。以社区党委为中心,以社区议事会(监事会)、业委会(自管会)、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为支点,构建“1+4”治理架构。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制度,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联席会书记,社区议事会监委会、业委会自管会、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分别按2:1:1:4的比例产生兼职委员,从组织上确保共商发展、共议难题、共建组织、共用阵地、共享资源能够第一时间落地。二是纵向联接末梢神经。在楼栋(院落)、专业市场、社会组织等领域,采取单建、联建等形式,建立党支部10个、党小组16个,把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社区的每个角落,有力确保上级精神第一时间直达群众、社区动向第一时间受到关注。依据人口规模分布情况,将社区划分为7个片区,成立7个片区地域党支部,由1名社区党委委员常态联系指导。每个片区地域党支部负责对接2个治理小组,在社区党委集中领导下协调联动片区内各个党组织,第一时间配合治理小组开展活动、服务群众等,亮出党的标志、鲜明党的色彩。三是厘清“一核多元”关系。通过责任清单制厘清治理主体的职能职责边界,社区党建联席会全面承担领导核心责任,社区党委重在指导居民自治,居民议事会(监事会)重在对自治事务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业委会(自管会)重在收集社情民意,社会组织重在提供公益性服务,驻社区单位重在参与推动社区发展,片区地域党支部重在呼唤“炮火”支援赋能治理小组开展工作,治理小组重在深入“听得到炮声”的前线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实现党的领导、居民自治、基层治理“三网合一”。由居民群众对各类治理主体进行民主评议,把评议结果作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驻区单位等的年终考核重要指标,作为社会组织等业务接续的重要依据,最大程度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二)开展小单元“标准化”治理,推动“第一时间”机制末端落地。一是依据服务规模划定网格。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以300—400户为管理服务半径确定网格标准,将航天路社区原有14个居民小组进行边界优化,科学划定14个治理网格单元,对应14个治理小组,确保每个治理小组都能够有精力第一时间落实上级部署、了解群众诉求、回应群众期盼。二是采取员额控制限定人员。建立“政治品质+业务能力”的治理员素质标准,按“1+2”的结构配备治理小组人员,即每个治理小组选聘1名专职治理员担任组长、2名兼职治理员协助开展工作。全面整合区级部门下沉人员、民政专干、卫计专干、劳保专干、流口专干、综治网格员、党小组长、居民小组长、物业公司保安门卫、社区城管、社区民警、新招聘人员等12类可用人员,打破身份限制、岗位条线、经费渠道,重新择优聘用、拉通使用,解决治理员来源渠道。开展专项上岗整训,确保治理员有能力做到第一时间开展工作。三是紧跟形势发展设定职责。自上而下梳理政务下沉事务,自下而上梳理群众诉求,明确治理员承担第一时间落实公民教育、环境维护、应急处突、信息传递、邻里调解、社区关爱、事务协办等7项职责,量身定制任务清单、流程标准、工作台账。严格落实“五必知”“五必访”“五必问”要求,日碰头、周例会、月总结,推动治理员90%时间深入群众开展工作。
(三)理顺“工”字型运行模式,确保“第一时间”机制高效运转。一是畅通社区层面横向多元协商模式。制定党建联席会议事标准,年初全面统筹谋划,每月定期收集社区治理、民生保障、基层党建等方面的共治议题,实行议定事项定向交办制、台账管理制,每月通报上个月份决议落实情况,年中阶段复盘、年底集中评估,推动工作第一时间落地落实。二是畅通治理小组层面横向协同联动模式。以问题发现、情况报告、台账管理、研究会商、决策执行、回访落实为工作流程,按照“出门一把抓、进门再分家”的思路,将事前、事后的“前端”模块整合授权给社区治理小组。治理小组依托线上全覆盖的“幸福航天·家”微信群和线下“李姐开心吧”等载体,通过居民网上报、网格巡查找、进门入户访等方式,第一时间宣传上级政策精神、了解群众现实需求、提供上门代办服务、动员群众共建共治。对于治理小组能独自完成的相关事务第一时间进行办理,不能独自完成的第一时间转交片区地域党支部,需片区内联动办理的由片区地域党支部牵头第一时间办理;需片区外联动办理的,由联系指导片区地域党支部的社区党委委员负责第一时间协调办理。三是畅通上下纵向信息交互模式。社区党委居中统揽、协调各方,自上而下,对于下沉到社区的工作任务,按照多元治理主体的职能边界,第一时间进行分类处置;自下而上,治理一线社情民意平时按月、遇有重大情况第一时间上报街道党工委,对需要社区内各方参与的第一时间提交党建联席会商议,对需要上级支持的第一时间专题报告街道党工委,全力确保“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三、成效与反响
(一)扩大了服务范围,从户籍人口拓展到常住人口。通过常态化每月1次全覆盖上门入户走访,打破了过去“两委”成员忙于行政事务,选择性走访户籍人口,甚至等着群众上门找服务的困境,既摸清了流动人口底数,又强化了广大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4月份试点运行以来,航天路社区在企业扶持、贫困帮扶、便民惠民等方面的政策得以更好落地落实,共有25名企业在职人员享受到了个人能力培训补贴,新增就业56人、创业18人,8个老旧院落的200余户家庭享受到了院落改造带来的生活环境升级,20户特殊家庭享受到了“一对一”帮扶政策,51户家庭享受到了计生互助金、奖励金,11名优抚对象享受到了优抚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每一位社区居民。
(二)统筹了治理力量,从各自为政转变为合力共为。通过对社区可用人员的全面整合,打破了互不了解、忙闲不均、各自为战的局面,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共为;通过加强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联动,形成了在互动中共赢、在共赢中发展的良好局面,社区治理整体效应得到有效发挥。在试点期间,新增居民合理性诉求251件,全部予以分级分类处理,按照一般问题马上办、疑难问题限时结、特殊情况及时答,扎实稳步推进。目前已办结212件,剩下34件正在办理,5件无法解决的已向群众解释说明清楚、赢得认可。其中,由上级党委政府解决的共有139件,主要涉及行政事务和政策咨询;群众自治协商解决的49件(包括工行家属院漏水事件),6件借助市场力量解决,3件运用社区保障资金解决,13件通过调解由群众自行解决。
(三)密切了党群关系,从分离隔阂回归成融合互促。充分发挥治理员在走访联系群众中形成的“底数清、百事通、人缘好”优势,带动1200余群众参与“城市管家”等8个城市管理项目,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全力参与氛围愈发浓厚。试点以来,城市管理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响应时间由以前的40分钟左右缩短到现在的10分钟左右,及时发现制止违章搭建5起、出摊占道500余起,整治市场乱象50余起,清运垃圾10余吨,清除牛皮癣600余处,处置危树80余株,排除城市安全隐患12起(处),通过务实作风、高效服务,社区党委赢得居民群众越来越多的认可。同时,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共建共治参与率由试点前的60%攀升到现在的85%,社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8%。
四、经验与启示
(一)加强党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关键因素在于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通过试点实践,我们深刻感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强不强,关键在于组织力强不强,必须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只有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才能真正将党的故事讲清讲好、将党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才能真正履行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
(二)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实践重点在于破解痛点增加笑点。“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试点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到社区治理痛点难点,直接影响为民服务质量高低、关联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强弱,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彻底攻克,短时间能解决的要立行立改,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及时向群众说明破解进展,尽可能争取群众为我们点赞。
(三)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问题,突破方向在于构建“第一时间”刚性机制。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社区党组织直接面对群众,处于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必须构建“第一时间”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密切党群关系,才能实时了解和回应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忧,才能有效汇聚起人人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磅礴力量。
五、探讨与评论
小的财政支出撬动大的社会受益“划算”。经测算,试点前,社区工作人员34人(含14名居民小组长)、年度经费支出973609.6元。试点中,社区工作人员45人(含20名兼职治理员)、年度经费支出1198920元。试点进入常态,社区工作人员47人(含28名兼职治理员)、年度经费支出1049131.2元。相当于在一个城市社区,年投入增加不足10万元,却有力强化了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有效提升了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温馨提示】网站有的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gzldyjy@yeah.net删除。
基地统计
- 基地总数:548个
- 当前浏览:1847次
- 总浏览数:818270次
- 发布时间:2021-02-01 15:31
- 信息来源:干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