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博物院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博物馆,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93号西侧,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截至2017年3月,有七千多件展品。该馆由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主持创办,并由侨胞和归侨捐款筹建,1956年动工,1959年5月正式开放。华侨博物院分为“华侨的产生和发展”、“解放前华侨的悲惨遭遇”、“华侨同侨居国人民的友谊”、“华侨对祖国的贡献”、“华侨社会的过去和现在”、“华侨政策的回顾”等六个部分。
华侨博物院在新建的牌楼式的大门上,镶嵌着廖承志先生题写的匾额。华侨博物院被英籍女作家韩素英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历史博物馆"。该博物院是陈嘉庚先生带头捐款倡办的,1959年5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截至2017年3月,展览面积2400平方米,展出各种资料、照片1200多件,珍贵文物2000多件,各种珍禽、走兽、水产标本1000多件。
发展历史
1956年9年20日,陈嘉庚亲自撰写《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
1959年5月14日,华侨博物院本院开馆。
1965年9—1978年8月,因为文革动乱闭馆。
995年1月,新设保管部、保卫部,将原有陈列部、联络部合并为展览部。
1999年6月27日,华侨博物院主楼两翼扩建工程主体封顶。
2007年5月,华侨博物院免费对外开放。
2008年5月18日,华侨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5月,因未达到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被取消国家一级博物馆等级,降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展区布局
第一部分 走向世界
首先展示世界地图。图上圈圈点点的地名,表示华
侨从流寓到定居的地点,他们的落地开拓之处。大厅中一艘艘仿制古代帆船模型,也揭示了华侨先祖漂洋过海谋生的辛苦历程,见证了契约华工的悲惨命运。两侧展橱的图片、资料,展示华侨走向世界的历程。
第二部分 创业海外
展出的仿制"亚答"屋和铁皮屋,揭示着华侨先辈投身蛮荒,开发土地,采矿筑路的艰难历程。
在展厅中,还有仿制南洋旧民俗街,它是世界各地唐人街的缩影。在街道上有腊像的人力车夫及人力车实物,主要表示早期华人、华侨创业海外的艰辛历程。还有华侨赠送的旧日常生活用品。及许多烈士照片和纪念碑,向人们展示抗日战争时期华侨华人抗战事迹。
第三部分 融合当地
华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一方面,华侨保持自我,办华文学校、开华文报馆、保留祖国语言文字、传统礼俗和伦理道德,使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得以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华侨学习和吸收当地文化、西方文化的养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和补益。华侨逐渐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共同创建美好的生活。
第四部分 落地生根
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侨面临政治认同的选择。绝大多数的华侨则加入当地国籍,效忠各自的国家。他们不再以三把刀(剪刀、剃刀和菜刀)卖苦力、当小贩等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而是提高文化水平、经营中小型或大型企业,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并取得成果。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华人华侨,作为所在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稳定脚跟,富于进取的精神。
第五部分 源远流长
华侨虽然已选择了不同的国籍,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对祖国十分关切。他们的祖、父辈曾经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为故乡造福,为乡梓兴学校,建医院,办各种公益事业。表现他们爱国爱乡的热情。橱窗中有许多是华侨送的东南亚各国文物和工艺品,如泰国佛像、柬埔寨浮雕、印尼古乐器等,富于异国情调。
展出内容
基本陈列
华侨华人文物展
该陈列以院藏侨史文物资料和侨史研究新成果为基础,借助新的展示手段,形象、系统地向人们回顾了华侨华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足迹;再现了他们在居住国的生存状态和杰出表现;介绍了他们从侨民到公民认同转变的过程;讴歌了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创下的不可磨灭的功绩;展示了华侨对祖国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报国情。该陈列所涉及的侨乡、侨居国均不受地域限制,展示面广,时间跨度大,于2005年5月荣获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报社颁发的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最佳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奖。
陈嘉庚珍藏文物展
该陈列展示了从陈嘉庚先生于耄耋之年亲往北京等地征集的文物中选取的部分青铜器、陶瓷器、字画等,让观众通过品赏青铜器、陶瓷器、字画等了解博大精深、悠久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
自然馆
该陈列设置了模拟的自然生态环境,150多件鸟类、兽类等自然标本散落在适宜它们生存的环境中,形象生动、呼之欲出。展览在向观众展示动物的多样性、宣传科学知识的同时,呼吁人们提高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文物综述
截至2017年3月,博物院馆藏文物近7000件,包括历代青铜器、陶瓷器、古钱币、古字画、古代雕刻工艺品、外国陶瓷玻璃器皿,以及一批珍贵的侨史文物和鸟类、兽类、鱼类、矿物标本等,其中有多件国家一级文物。
馆藏精品
黑釉剔花双系小口尊
高24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11.5厘米。瓶小口外折,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通体施黑釉,釉面光亮似漆。通体运用剔刻装饰技法,肩部为一周变形菊瓣纹,腹部装饰四组钱形开光,开光内各剔刻出折枝花叶。 底部墨书“郭舍住店”四字。
黄釉瓷观音像
明末清初。漳州窑。通高66厘米,通身施釉,釉面光润,有细碎开片,釉色米黄,积釉处泛绿。现藏华侨博物馆院,1995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酱褐釉五联瓶
东汉。口径4.7、底径11.5、高36.5厘米。通身施酱褐色釉,釉薄、流釉及施釉不均,釉面光润,有细碎开片,局部剥釉。底足露胎,胎色灰黑,胎质不致密:器型规整呈葫芦形,分上下二部分。
青花莲托八宝纹双铺首瓶
清,乾隆。高50.2、口径20、足径21.5厘米。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外撇。青花用料浓厚,鲜艳明快,色调纯正。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釉里三色百鹿夔凤双耳大瓶
景德镇窑。乾隆时期烧造。高80、口径29.5、底径27厘米。浅盘口,长颈丰肩,长鼓腹,底部略向外撇,圈足呈泥鳅背状,颈部塑夔凤双耳。1995年专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华侨博物院。
三彩塔
辽。全塔由基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107厘米、底径32厘米、塔身上口径20厘米、塔刹下口径12厘米。基座、塔身和塔刹分别制作,作子母口,可重叠合并,浑然为一体。现藏华侨博物院,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
参观信息
乘车指南
厦门市内乘1、2、15、17、18、21、22、45、48、71路公交车均可抵达(至博物馆站下车)。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 09:30—16:30周一闭馆
门票信息
免费
【温馨提示】网站有的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gzldyjy@yeah.net删除。
基地统计
- 基地总数:548个
- 当前浏览:1799次
- 总浏览数:818270次
- 发布时间:2021-01-04 17:06
- 信息来源:干训网